文学理论关键词——女性主义(Feminism)

“女性主义”是对英文“feminism”的意译,最早成形于19世纪末的法国(法文为femi-nisme)。

由法国争取妇女选举权运动中的关键人物,创办第一家主张妇女参政的机关报《女公民》(La Citoyenne)的欧克蕾(HubertineAuclert)首先提出:

1906年,这个词被介绍进入美国,首先出现在一篇介绍欧洲妇女运动的另一个关键人物佩尔蒂埃(Madeleine Peletier)的文章中。

但是,在当时的美国,“feminism”并不是一个被频繁使用的词,另一个词“妇女解放”(womens liberation)比它更为通行。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斐尔特办了一所无论贫民还是贵族,男性或是女性都可入学的学校。

这种办学方式的传播为其后妇女教育的普及开了先河,使得15世纪之后,接受过教育的妇女人数逐渐增多,其声音也逐渐能够传达给世人。

1789年10月,以梅力葛(Thersigne de Mer-icourt)为首的一群妇女向国民议会提出建议,要求男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目标是争取和男性相同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工作的机会和权利。

其后,芬兰和挪威于1914年,英国于1918至1928年间,美国各州于1868至1920年间,也各自为女性争取到了选举权。

女性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取得了巨大成就,越来越多国家的女性获得了参政权利,女性教育广泛展开,女性就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是,传统的性别角色并没有获得根本性改变。

描述了妇女在社会各个领域所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并认为妇女没有理由被排斥在领导职位之外,也应该有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空间

这次运动认为当时女性虽然有了选举权、受教育的权利和工作的权利,但是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

因此必须继续批判性别主义、性别歧视和男性中心主义,反省传统文化定义的“女性气质”对女性的束缚,认为所谓“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不是自然本质特征,而是后天文化教养的结果。

另外,此次运动还要求各种公众领域都应该打破门禁,向女性敞开。男女应进一步缩小两性差别。

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浪潮涉及各主要发达国家,其间女性组织大量涌现,女性研究风起云涌,性、生育机制、性别规范等问题都得到充分讨论。

1)波伏娃的《第二性》(1949年)虽然发表较早,但是对女性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影响深远。

因而女性的从属地位也不是被自然赋予、不可变更的,而是能够被修正乃至取消的。

2)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1963年)描述了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女性回归家庭后的失落和空虚,认为妇女应该有丈夫、孩子和家庭之外的更多的追求。

3)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1970年),对父权文化中的男性中心意识进行了精辟的剖析,并揭示出了父权制社会中利用性别差异建构不平等的性别关系的权力机制的运行轨迹。

a. 自由主义思潮占据主导地位,关注女性的个人权利和政治、宗教自由,女性的选择权与自我决定权。

b.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关注资本主义阶级社会所造成的男女不平等,关注女性的有酬劳动、无酬劳动和国家问题;

c. 激进主义女性主义:则更关注针对女性的暴力、性、生育等问题,以及男性对女性的整体压迫。

d. 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结合,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

她们受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和拉康等)的影响,持反本质主义的社会建构论,否定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本质性的女性特质,

女性的形象和身份都是被男性话语所建构而成,她们的批判思想即是对这种被建构起来的女性形象和身份提出质疑,并特别关注身体、性别和述行性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女性主义理论流派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存在一个明晰的分界线,而是在论争中不断地分化、组合,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局面。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