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怡和啤酒)霓虹灯广告。这个画面的诱惑,我便认真的看了看,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年间发生在上海的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与交流。画面中的怡和啤酒广告就是那个时期老上海的真实写照之一。
上海解放前有三家啤酒厂,分别是上海啤酒厂,国民啤酒厂和怡和啤酒厂。怡和啤酒厂是英商怡和洋行于1933年在上海开办的。说起怡和洋行,这是一家著名的老牌英资洋行,1832年创办于广州,从事与中国的贸易,对香港早年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84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设立分行,亦是首家在上海开设的欧洲公司。怡和洋行在上海杨树浦地区先后开办了怡和纱厂、怡和啤酒厂等。怡和啤酒厂位于定海路350号,商标为EWO(怡和)牌,主要产品有黄啤、黑啤、红啤、麦汁饮料健身露等,公司董事长是盖塞克,经理由哈盖茂和立德尔担任。
据著名酿酒师朱梅先生回忆,怡和洋行共投资五万元元,分作五百万股,怡和啤酒厂1936年建成后,英商立刻将这个厂的股票的75%(即三百七十五万股,每股一元)投入股票市场,并把价格提高至3元一股。30年代的上海,政治不稳定,经济混乱,有资本的的人担心资产没有保障,因而寻求在市场购买外国人办的厂的股票。很快,怡和洋行就收回了一千多万元。虽然中国人买了75%的股份,因为股票都是不记名的,即使多于英国人三倍的资金,却没有一个董事。啤酒厂的技师全部都是外国人,在技术上,英商对中国人实行保密,特别是生产上的关键部分绝对保密。所以许多工人干了20年,对一些技术问题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如培养酵母,他们从丹麦进口一管酵母种子,在实验室把最初的培养掌握在自己人手里,把扩大的部分交给工人去做。所以,工人只会扩大培养,至于种子是怎么来的,怎么培养的,就不知道了。再如对麦芽中淀粉时候糖化完全的问题,要用碘来测定,看它什么反应,如果反应时淡黄色,表示麦汁中已没有淀粉,淀粉已经完全变成糖,就可以开始过滤了,如果反应时蓝色,就必须等一会。这本是一件最普通的事情,外国技师也不让工人看。
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之后,上海沦陷。1942年被日本樱花麦酒株式会社接管。上海沦陷后怡和啤酒厂的资料一直没有找到,但从我收藏的几枚日占时期怡和生产的啤酒标获得的信息结合日军占领上海的史料,判断怡和啤酒工厂应该最先被日本海军接管的。
图(一)有海军字样和海军标志。“淞沪会战”也主要是驻上海日本海军陆战队挑起的,日本的主力部队也是海军陆战队。所以推断,怡和先是被日本海军接管,生产带有海军字样的樱花啤酒,专供海军。“淞沪会战”后日本全面占领上海,逐渐有其他部队和机构入驻,故怡和工厂变成日本军管理,供应所有日本军队和机构,不单单只海军一家独吞,如图(二)。随着生产的扩大和经济侵略的需要,日本需要把啤酒买给上海的老百姓,为了不让上海人民反感,图(三)中的啤酒标上已经没有了日军管理的字样,但实际还是日军侵占的。图(四)应该是1942年被日本樱花麦酒株式会社接管后生产的,为全面长久占领中国做打算。但好景不长,3年后,日本战败,日本人又把啤酒厂交回怡和洋行。
解放后,新中国百废待兴,怡和啤酒销路越来越小,生产逐步下降。英商要把工厂全部卖给上海政府,英商的谈判代表以为中国政府不知道这个厂的75%的资产是中国人的,想借此再捞一笔。中国的接收人员拿出了股票证据,英商只好接受酒厂全部资产25%的价格。